今年以來,濱淮農場積極探索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徑,聚焦邊隙地、林下空間等“微地塊”,因地制宜開展“小而精”的特色種植,將原本閑置的方寸之地逐步打造成促進經濟增長的“金邊銀坡”,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“方寸經濟”發展之路。
高效農業園區里,8條筆直的溝渠正上演“邊角料”的逆襲。技術人員手持激光測距儀沿溝渠行進,發現看似零散的邊坡隙地竟藏著40畝“隱形良田”,可種植1.1萬株瓜蔞苗。農業中心主任王偉偉介紹:“瓜蔞根系能固土護坡,果實畝效益超3000元,這簡直是生態與經濟的雙贏。”他們對溝渠邊坡進行平整除草,搭建攀爬架并鋪設絲網,移栽優質瓜蔞苗,曾經雜草叢生的邊坡變成了立體種植畫布,預計11月首季瓜蔞子即可變現,第三年根塊采收還將釋放藥材價值。邊隙地整治專班算過一筆賬:每畝綜合收益較傳統種植提升47%,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2%。
在五分場,北干渠堆的50畝坡地也煥發出新的生機。林業中心主任宋永崗借助智能土壤監測儀,根據pH值與含水量數據,精準規劃1.2萬株冬瓜苗的種植矩陣。技術團隊開發的坡地種植模型,讓株距隨著等高線智能變化,幼苗成活率突破90%。這里,凹凸地形成了天然排水系統,林下空間自帶遮陽保濕效果,為冬瓜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。
從溝渠邊坡的瓜蔞栽培,到渠堆林下的冬瓜種植,濱淮農場的探索并非簡單的“見縫插針”,而是通過科學規劃和技術賦能,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最大價值,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。